AOA體育官方網站懷孕6個月的準媽媽心臟出現“”跡象,做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需要讓心臟停跳半小時,孕婦會不會有危險,更讓人擔心的是,胎兒能不能保住?北部戰區總醫院多學科專家聯手完成東北首例孕期主動脈瓣置換術,孕婦和胎兒都平安。
29歲的夏寧(化名)是本溪人,原來就檢查出心臟主動脈瓣狹窄,醫生告訴過她不能懷孕生孩子,但一心想當媽媽的她懷孕了,隨著孕期的增加,夏寧出現胸悶氣促、呼吸困難等癥狀,“懷孕四五個月的時候,胸悶喘氣困難,后背也疼,但我腹中的孩子非常健康,能感覺到胎動,我不想因為我的問題而放棄孩子,所以我來沈陽求治,有強烈的愿望把孩子留下來。”夏寧表示。
昨日,北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尹宗濤介紹:當時夏寧的心臟狀況已無法承受懷孕的“重任”,心臟血容量、黏稠度、激素水平增加,導致主動脈瓣狹窄的速度加快,“病情再發展就會出現心衰,孕婦和胎兒都有可能保不住。”
主動脈瓣作為心臟向全身血管供血最為重要的“閥門”,一旦病變狹窄,全身各臟器會缺血,胸悶氣短就是病情的表現,治療這個疾病的辦法就是換一個人工瓣膜。“我們認為需要馬上進行手術,如果不手術,都保不住的概率約為90%,情況太急迫了。”尹宗濤說。
如果選擇做心臟手術,已經懷孕6個月的夏寧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,夏寧和家人將面臨兩種艱難的選擇:一是終止妊娠后做心臟手術,因胎齡偏大,需要行剖宮產手術,今后再次懷孕的可能性極小,這是夏寧最不能接受的情況,她寧愿自己冒險也要生下孩子。第二個選擇是保住胎兒,同時給孕婦做心臟手術,但也有胎兒保不住的風險。
主動脈瓣置換在北部戰區總醫院是非常成熟的手術,但夏寧錯過了孕前手術和終止妊娠兩個最佳干預期,如果想同時保住大人和孩子是非常困難的,“心臟手術本身就是一種風險極高的手術,給孕24周的孕婦做心臟手術是非常少見的。”尹宗濤稱,手術時要把心臟切開,就需要讓心臟停止跳動,用人造泵代替心臟的泵血功能,體外循環過程中由于血流方式、血壓、血液容量的改變,而且還要保持低溫,這些不利因素放在一起,容易導致胎兒不能耐受劇烈變化的血液環境, “國際統計數據顯示,孕期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,存活率不足50%。”
如何做到“兩全其美”,既能把風險降到最低保住胎兒,又能確保孕婦心臟手術成功?北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、婦產科、科、先心病內科等學科專家為夏寧進行了多學科聯合會診,為保全兩條生命,專家團隊對用藥的選擇、手術期間胎心監測、心臟停搏液及灌注方法的選擇等諸多細節均做了周密的計劃,所有目標指向一個:操作快速、縮短時間、降低風險。
“對于孕婦的心臟手術,我們是有信心的,大人是可以保住的,就是擔心胎兒能不能挺住。”尹宗濤說:手術進行了3個小時,最關鍵是“心臟停搏”到“復跳”的30分鐘,體外循環停止之后,胎心在產科專家的監護下有力地跳動著。
“女神節禮物!今日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孕婦完成了主動脈瓣置換術!宮內寶寶平安健康,強有力的胎心音讓醫護人員深深感慨生命力的強大!繼續努力啊,三個月后堅強的可愛寶寶與我們相見!”北部戰區總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曲冬穎在朋友圈中寫道。
手術第8天復查,夏寧的心臟彩超和胎兒彩超均正常,日前已經順利出院。“高月份孕產婦在體外循環情況下做心臟手術,在全國范圍內不多見,特別是實施保住胎兒的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在全國尚未見相關報道,在東北地區肯定是首例。”尹宗濤說。